航空工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使用增材制造技術,之前增材制造在航空制造業只扮演了做快速原型的小角色。最近的發展趨勢是,這一技術將在整個航空航天產業鏈占據戰略性的地位。 包括波音、空客、Lockheed Martin, 霍尼韋爾以及普惠都做出了表率行動。新一代飛行器不斷向高性能、高可靠性、長壽命、低成本方向發展,越來越多地采用整體結構,零件趨向復雜化、大型化,從而推動了增材制造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增材制造技術從零件的三維CAD 模型出發,無需模具,直接制造零件,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縮短研制周期,是滿足現代飛行器快速低成本研制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滿足航空航天超規格、復雜金屬結構制造的關鍵技術之一。 電子束熔絲沉積成形電子束熔絲沉積技術又稱為電子束自由成形制造技術(Electron Beam Freeform Fabrication,EBF3)。在真空環境中,高能量密度的電子束轟擊金屬表面形成熔池,金屬絲材通過送絲裝置送入熔池并熔化,同時熔池按照預先規劃的路徑運動,金屬材料逐層凝固堆積,形成致密的冶金結合,直至制造出金屬零件或毛坯。電子束熔絲沉積快速成形技術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沉積效率高。電子束可以很容易實現數10kW 大功率輸出,可以在較高功率下達到很高的沉積速率(15kg/h),對于大型金屬結構的成形,電子束熔絲沉積成形速度優勢十分明顯。(2)真...
發布時間:
2017
-
03
-
18
瀏覽次數:60
更高性能的航發,需要更高性能的渦輪葉片要想獲得在尺寸小、重量輕的前提下獲得高性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推重比(發動機的推力和自重的比值),主要的措施是提高燃氣溫度。數據顯示渦輪前進口溫度每提高100度,在發動機尺寸不變的條件下,推重比可以增加10%。 早在1928年,英國工程師就提出了航空發動機的構想。但是,直到1939年,第一臺發動機才問世。因為按照當時的設想,根本沒有材料扛得住它的高溫。現在,主流航空設備上采用的是推重比是7-8的第三代航空發動機,如美國的F-15、F-16、F-18,中國的殲10、殲11等戰機,民航的各個系列如空客A320、波音737等。渦輪前進口溫度大約在1680-1750K。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發的F119發動機(準備于美軍F-22戰機,世界上第一款五代機),推重比10.8,渦輪前進口溫度達到了1900K。這個溫度,已經超過碳鋼的熔點上百度了。除了高溫,渦輪葉片同時還在以極高速旋轉。高速旋轉導致渦輪葉片必須承擔極高的離心力。而在高溫下、高加載下,金屬材料會發生蠕變。簡單來說,蠕變是在一定溫度下,材料長期在較小的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蠕變對于葉片來說不是好事,它能使葉片徑向伸長 、扭轉和彎曲,影響葉片的使用壽命。另外,材料在使用時會發生疲勞,可能導致疲勞斷裂,危及安全。因此,渦輪葉片材料既要耐高溫,又要低蠕變,耐疲勞、力學性能還要好。要...
發布時間:
2017
-
03
-
18
瀏覽次數:187
高溫合金的車削:在高溫(800~1000℃)下具有較高抗氧化能力,并能保持較高力學性能的合金材料稱為高溫合金。高溫合金分變形高溫合金和鑄造高溫合金兩類,按合金基體成分又分為鐵基及鎳基兩種。常用的鐵基變形高溫合金有:GH2036、GH2135等,鎳基變形高溫合金有:GH4033、GH4049等;鐵基鑄造高溫合金有:K213、K214等;鎳基鑄造高溫合金有:K417、K418、K438等;高溫合金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在高溫條件下工作的零件,如燃氣渦輪盤、葉片等。 高溫合金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很差,鑄造高溫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低于變形高溫合金,而鎳基高溫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低于鐵基高溫合金。高溫合金材料經熱處理改善切削加工性后,其切削速度也僅為切削普通鋼材時切削速度的1/10~1/8。高溫合金材料切削加工性差的主要原因是: (1)強度高,切削過程中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強。因此切削力很大,為相同條件下切削45號鋼時切削力的2~3倍。 (2)加工硬化嚴重。加工表面的硬度比材料基體的硬度高50%~100%,刀具機械磨損嚴重。 (3)導熱性差。導熱系數為45號鋼的1/4,因此切削溫度很高(可達1000℃左右),使刀具磨損加劇。 (4...
發布時間:
2017
-
03
-
18
瀏覽次數:115
航空航天合金材料:呈現“高、精、專、特、新”五大特征。行業背景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因此建立完備的信息系統作戰體系是軍隊體制改革部分的重點。2015年12月31日,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八一大樓舉行,本次軍改的大輪廓如期而至。陸軍領導機構的建立將徹底擺脫“大陸軍主義”的軍事領導架構和指導思想,空軍和海軍的建設步入大發展時代,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標志著第二炮兵將以嶄新的姿態和形式正式從幕后走向前臺,戰略威懾和核常兼備力量的建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第一步:至2010年,打下軍隊現代化建設堅實基礎;軍隊信息化建設進行初步摸索;第二步:至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第三步:至2050年,基本實現軍隊國防現代化。 目前,我國的軍隊整體建設處于第二階段,從本階段開始,著力打造空、海軍事力量成為軍隊建設的重要方向:經過幾十年的投入,我軍裝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平臺補齊戰略已經基本完成,陸海空軍及火箭軍的各類主戰武器已經接近美軍。核心主戰平臺對比表如下: 盡管我軍裝備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空軍實力相比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差距仍然巨大。美軍戰斗機、俄羅斯戰斗機數量均多于我軍,運輸機數量對比更加懸殊。因...
發布時間:
2017
-
03
-
18
瀏覽次數: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