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民用鈦材市場持續低迷。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鈦材實際消費量約為3.7萬噸,同比下降超過12%,若再考慮到航空鈦材用量有所增加的因素,2015年我國民用鈦材市場實際上的萎縮幅度將在13%以上。在需求疲軟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下游訂單集中在幾家大型企業手中,眾多的中小型企業訂單流失嚴重。由于無法獲得足夠的訂單,許多中小生產企業及貿易公司陸續關閉或轉讓??梢哉f,我國眾多的中小鈦企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不得不仔細考慮未來要如何前行。目前,國內對鈦材的需求總量在下降。雖然航空業及軍工領域對鈦材需求量有所增加,而未來海洋工程領域對鈦材的需求也有望增加,但無奈傳統化工領域對鈦材需求的降幅太大。據筆者了解,目前我國化工行業對鈦材的需求量下降了大約二成左右。此外,醫療衛生、體育休閑等產業雖在發展,但無奈用量基數太小,且高附加值產品多存在于下游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鈦企業只是承載著原料提供者的角色。我們再來看看中小鈦企業能做哪些產品。航空鈦金屬材料軍工領域及航空領域有著嚴格的準入制度,這一領域產品利潤高,需求增長明顯,但中小企業基本上只能遠遠看著,沒有辦法進入到供應體系之內;新型的醫療衛生行業門檻相對要低些,但市場容量較小,且生產商與用戶之間初步形成了供應格局,新晉企業若要打開市場需要更大的投入;海洋工程領域尚處啟蒙階段,還未正式形成市場需求,而且中小型企業同樣難以進入。 ...
發布時間:
2016
-
08
-
10
瀏覽次數:245
飛速發展的3D打印技術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3D打印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在牙科和醫療、航天航空、汽車、模具、教育、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筑、工程和施工(AEC)、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軍事等領域。2015年2月,國家三部委制定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中國3D打印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并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3D打印應用市場,預計2016年我國3D打印市場將突破100億人民幣。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與以珠海及周邊城市所在的珠三角占據了中國3D打印產業80%的市場份額,占領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市場就等于占領了中國3D打印市場的制高點。由珠海再生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Inside 3D打印產業全球高峰論壇暨巡展(上海站)及iPrint亞洲3D打印展覽會就此應運而生。Inside 3D 上海展:國際化與專業化并重Inside 3D 打印展自2014年引入中國以來,首屈一指的國際化與專業化便獲得業內高度好評。2016年,Inside 3D 上海展將繼續發揮其雄厚的國際資源與專業的運營水準,樹立中國3D打印行業的新高度。十國聯展,共享全球資源。Inside 3D打印產業全球高峰論壇暨巡展是世界規模最大、最富盛名的3D打印行業盛事,由再生時代與美國專業展覽公司Rising Media聯合舉辦。2016年第三屆Inside 3D上海展與新加坡、圣保羅、紐約、悉尼、...
發布時間:
2016
-
08
-
08
瀏覽次數:183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世界各國紛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而我國安能落后于人后?2015年8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先進制造與3D打印專題講座“上強調:用新理念,新技術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發展,形成國民經濟的新動能。當天便在《求是》雜志上發表了4000余字的長文。小編將3D打印相關的信息整理成以下幾點。1、如何看待3D打印這項新技術給傳統生產和組織管理模式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從發展規律來看,生產力的提高無非兩個原因:一是生產工具出現革命性的變化,二是伴隨而來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仡櫄v史,人類社會進程總是呈現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軌跡。從石器到青銅器、鐵器的廣泛應用,再到蒸汽機、電氣化為代表的兩次工業革命,人類文明逐漸從個體、小手工作坊發展到機械化大生產階段。如今,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3D打印技術的推向民用,眾多3D打印服務中心應運而生,“新型的小手工作坊”再度崛起,不過這些新型的服務中心是依托互聯網和3D打印等新技術的“小手工作坊”。這一點與傳統的手工作坊迥然不同。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人單打獨斗,而是與外部廣泛聯系的一個社會化單元。這種“小作坊”的產品更加個性化、定制化。毫不夸張地講,3D打印等新技術會帶來傳統生產和組織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變化,有利于資源更優地配置和創造性技術的發展,拓...
發布時間:
2016
-
07
-
28
瀏覽次數:190
摘要: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由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主導研發的“鑄鍛銑一體化”金屬3D打印技術,成功制造出了世界首批3D打印鍛件。該成果有望改變世界金屬零件制造的歷史。目前的3D金屬打印技術雖實現了綠色鑄造,但因缺乏鍛壓技術,無法解決裂紋和變形缺陷。為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張海鷗團隊經過十多年攻關,獨立研制出“微鑄鍛同步復合”設備,創造性地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實現了首超西方的微型“邊鑄邊鍛技術”,大幅提高制件強度和韌性,確保了構件的疲勞壽命和可靠性。張海鷗教授介紹,運用該技術生產零件,其精細程度比激光3D打印提高50%。同時,零件的形狀尺寸和組織性能可控,大大縮小產品周期。該技術以金屬絲材為原料,材料利用率達到80%以上,而絲材料價格成本僅為目前普遍使用材料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熱源方面,因使用高效廉價的電弧,成本也只需進口激光器的十分之一。據了解,“鑄鍛銑一體化”金屬3D打印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將帶來包括設計、材料、工藝、檢測、控制、裝備等一系列制造要素的變革,促進我國傳統工業轉型。 文章轉載自: 中國3D打印網
發布時間:
2016
-
07
-
26
瀏覽次數:154